導演:丘靈福 攝影:丘靈福 2012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優選|15 min 29 sec 一方小小的總機室裡,9 名總機人員有5 位是肢障朋友,在這充滿互助、友愛與夢想的小小天地裡,訴說著屬於他們的悲傷、幸福、與快樂!雖然行動不便,但透過電動機具、無障礙設施、與同事友善情誼,使他們的身體不再受到侷限,只要有一顆勇於跨越、讓夢想起飛的心,每個人都可擁有許多創造並經歷屬於自己的「第一次」。從友善的職場生活中支取的養分,促使大家願意無怨無悔的繼續付出,並享受尊嚴、快樂的人生。
導演 李雅雯 攝影 李雅雯 2011年國際移工關懷獎特優|10min 藝文業自2010年3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讓舞蹈表演工作者也能夠受到勞基法的保障,原欲就國際移工與僱主間關係著眼,拍攝中,僱主中華民俗村中止向嘉義縣政府承租營運契約,並結束營業,四位泰國籍國際移工無僱主承接,全數必須返回泰國,離開臺灣回到泰國後,究竟是等待原公司的回應?還是在泰國重新開始工作?這對他們都是矛盾的難題。
導演 李坤城 攝影 李坤城 2011年國際移工關懷獎特優|9min45sec 小美,從貴州姑娘成為臺灣媳婦,因著她的勤勞和熱情,帶給社會歡笑和希望。一位熱愛臺灣的新住民,努力克服環境適應的問題,融入臺灣,也影響臺灣。帶著感恩的心;不僅為獨居老人服務,更為許多身心障礙者,帶來歡樂與自信。在異地生活本不易,小美不畏辛苦,從剛開始打零工到成為一家理髮店的老闆娘,積極、樂觀進取的態度,是臺灣的一股新生命力,是新住民帶來的新希望。
導演 葉基固、余芷榕 攝影 許依瑄 2011年原住民勞工關懷獎特優|7min06sec 不論是晴天、雨天,還是上山、下海,為生活去努力奮鬥是不分種族與疆界的人生目標與意義,尤其是原住民族離開原本安穩生活的天人共處環境。若從政經地位、生活條件的角度觀之,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高度發展以及市場經濟不斷成長的大背景之下,他們雖然屬於少數與弱勢的族群,但是原住民族天性樂觀的性格,讓他們儘管身處社會基層的角色也不改其與生俱來的幽默與風趣。五個工人有五個家庭,五個家庭有很多未來。對他們來說家庭的溫飽是人生奮鬥最大的幸福回饋,儘管工作環境與平均所得不盡理想,但他們追求自我心理滿足的自覺動力卻是一股最普世的精神與感動,這是一份源自大自然和諧之道的血液。
導演 蔡一峰 攝影 蔡一峰、張育瑋 2011年原住民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49sec 一群種菜工人,他們來自那瑪夏。數十年前,老人家出外掙錢,跋山涉水來到中部的高山農場,選 擇最熟悉的務農工作,這是典型的臨時工,隨蔬菜產季的變化而遷徙勞動。現在年輕一代的勞動方式,和以前沒多大差異,只是生活條件較嚴苛,要更辛苦的工作,他們現在種大蒜、拔大蒜,有些抱怨、有些認命。這是長久以來被忽略的一群原住民移動臨時工的故事,我想讓他們被看到、被討論。
導演 劉淑菁 攝影 李坤城 2011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47sec 影片中的主人翁「小毓」是先天性中度智能障礙者,學習能力比一般人來得慢,在口頭溝通上也有 先天的限制,從學校畢業後,小毓面臨到找工作的問題,雖然她具有工作意願,卻很難在一般職場與人競爭,想要貢獻自己的能力與一般人一樣地生活和工作,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於是在政府的輔導下,知道了「再耕園庇護工場」,它設立的目的是要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可以學習適應社會的機會。小毓經過輔導員密集的輔導與訓練,幫助小毓建立工作態度、負責範圍、時間控制等概念,讓小毓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滿足感。希望藉由小毓的故事,讓社會大眾、公司企業更認識、接受這群身心障礙者可愛、積極、認真的一面,就像小毓媽媽說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她一定有可用之處的。」
導演 林品含 攝影 林品含 2011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特優|10min30sec 重要的時刻我們可以用照片保存記憶,有的透過親人朋友追回,那,味覺的記憶要如何回味呢?兩年前,我離開充斥連鎖商店的臺北來到臺南古都,以為這裡還存在傳統麵包店,結果卻令人失望,他們皆面臨年紀體力不堪負荷、新興麵包店及大型超商的競爭或傳承等問題,不得不關店退休。似乎,他們的時代已過去了。然而,傳統麵包店的熱度仍在我胸口隱隱發燙。幸運地,我遇到「味興麵包店」的簡師傅,撲鼻的麵包香,一貫重口味的傳統麵包,一盤一盤從他們手中誕生。雖然我無法永遠保存它的味道,但透過影像的記錄,我用幾乎半年的時間,從觀察到逐漸習慣他們的工作節奏,了解師傅過去半世紀的生命歷程,並在日復一日繁瑣的工作中,聽他們訴說傳統麵包師傅的命運,在每個美味麵包的背後,看到對美食堅持的三個勞動的身軀。
導演 徐永樹、呂信錡 攝影 徐永樹、呂信錡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10min29sec 臺灣一年地震平均132.7次,颱風4.8次,因應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有一群人得隨時待命,台電的保線員,就是這樣的無名英雄,每當意外發生,導致電力受損的時候,他們就得出動,在第一時間恢復供電正常。為了記錄這份工作的挑戰與艱辛,我們跟著資深保線員一起踏進山區,經年累月的四處奔波,在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高山上工作,他們要面對的挑戰,除了山區氣候變化無常,可能發生雪災、寒害、土石流,甚至還曾經因為失溫,差點發生山難。被稱為「保線牛」的他們,其實並不全然堅強,除了長年步行,造成韌帶斷裂的職業傷害之外,他們也會想家,只是站得再高,還是看不見思念的家人,堅持下去的理由,是責無旁貸的使命感,讓他們站在維護臺灣電力穩定的第一線,他們是光明背後不曾被記得的無名英雄。
導演 丘靈福 攝影 丘靈福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10min30sec 劉金員,44年次,今年56歲,婚後稱職做好相夫教子,直到孩子漸長,內心開始不滿足於現況......決心重拾課本,先唸完三年高中、繼完成空大,取得學士學位。在空大求學階段,金員為減輕經濟負擔,在麥當勞打工,至今11年,成為全臺最高齡的計時服務員。不僅如此,每週充實忙碌於速食店、國小課輔員、校園彩虹媽媽志工,並兼做居服員。認真追求成長,鍾情於志工服務,贏得學校、學生、志工媽媽的推崇,讓自己的生命活出美麗的色彩。
導演 陳怡君 攝影 莊雪柔、吳敏慈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10min24sec 由於近年來描述喪葬業這類主題的劇情片不斷引起話題,使我們想要進一步讓觀眾了解喪葬業最真實的一面,因此選擇了以紀錄片的方式來呈現,也希望藉由這個主題來讓大家重新思考喪禮儀式對人的意義以及死亡這個觀念。
導演 王陳保 攝影 王陳保 企劃 洪菁菁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10min18sec 透過「ZOOM IN」鏡頭,將目光凝定在「TAIPEIZOO」,讓人看見發生在一處人跡罕至、人與動物之 間情感真摯深刻的故事!在動物界有一群流浪兒,牠們因為被非法獵捕、非法輸入或遭棄養等各種不同原因而流浪在外,需要幫牠們找到一個適合的「家」收容照顧,於是臺北市立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承擔起動物保母的重任,該中心並不對一般遊客開放,儘管少了關注的眼神,沒有喝采的掌聲,這一群在收容中心工作的飼養管理員依然願意默默付出,用加倍的愛全心全意照顧流浪動物,透過影片,我們能看見飼養管理員們真實奉獻的身影,也發自內心給予讚嘆和肯定。
導演 盧定楠 2011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佳作|8min53sec 陳忠榮出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人稱「林邊師」,13歲就加入「全樂閣布袋戲團」,跟隨鄭來發學習布袋戲偶雕刻,本著刻偶的技巧與有鑑於神像雕刻市場蓬勃,1968年進入蘇明村先生的木偶雕刻社擔任師傅,1974年與朋友一起成立華山佛店於高雄落腳至今,林邊師所刻的戲偶傳神且多樣,90年代當布袋戲躍上電視螢幕,布袋戲藝師黃俊雄先生所製作的「雲州大儒俠」、「苦海女神龍」許多角色,都出自林邊師的手。血液流著工匠的精神,當專心進行一件事情時,林邊師靜靜的雕琢著作品,跟隨著思想,一刀一刀的下在精準的地方,自然的計算著一尊尊布袋戲偶,也見證布袋戲偶的盛行與沒落。林邊師認為持續不斷的創作,除了可以從既有的基礎上反芻,更是一種重新修練,然而對於技藝的傳承,則是他無法控制的無奈與困境。
導演 孫緒良 攝影 孫緒良、陳俊嘉 2011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佳作|10min01sec 臺灣廟口的熱鬧景況是許多人童年美好的回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歌仔戲團的演出。孩子們經常躲在戲臺邊,著迷的看著演員上妝、穿戴閃亮的戲服。但這些美好回憶和民間技藝,卻隨著演員群的年華老去而逐漸被淡忘了。歌仔戲是一個勞心勞力、工時長又低報酬的工作。一場超過12小時的演出,一天的收入卻僅有1千多元,不管高溫、寒流都得上臺演出,有時還得夜宿舞臺。這是一個辛苦的行業,卻有對30多歲的兄弟,放下城市熱鬧的呼喚與學校職業的穩定收入全心投入。從廟口預算到區域藝術中心的駐團單位;從自己演出到替別的劇團錄音、寫企劃案爭取預算;從年輕演員的養成到扎根兒童歌仔戲,每一步路都是團長江明龍有計畫性的安排。年輕人,藝術界的郭台銘,他做了什麼樣的努力?熱鬧的廟口埕,光鮮背後的辛酸和傳承,且看年輕人如何佈局,如何打造人生康莊路。
導演 賴宗昀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10min30sec 藉由在不停勞動中的年長者,其充滿歲月痕跡的容顏所展現出的一種生命的堅持,和象徵著掙扎與無力感的魚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比。去時間性和非理性的剪輯,聲音與影像的錯置,試圖做為一種對潛意識的紀錄。以隱喻的方式幽微的表現出生命細膩的質感。充斥在生命中的喧囂緩緩推動著軀殼的前進,同時也驅使著死亡的腳步。全片所要傳達的是生命中對於美的追求、死亡的召喚,以及在混沌之後的空靈。
導演 張筱笛、黃俊淵 攝影 黃俊淵 2011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佳|6min50sec 高雄市內門區過去以竹製品聞名。然而時代的改變,內門竹業逐漸被金屬與塑膠品取代,從前的繁景不再,至今,僅存幾戶人家仍從事斗笠的生產。郭春為阿公為其中一例,12歲開始的竹編之旅,已經走了60年,純手工的斗笠編織,具有深厚的文化保存價值,而斗笠對郭阿公來說,更富涵不同的意義。
導演 余建霖、陳東輝 攝影 余建霖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10min 當個都市農夫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這是一部在臺灣的臺北市木柵地區茶農生活的紀錄片,記錄「子善茶園」第二代主人張銘豐先生如何在嚴苛且不利於農作的都市環境下,繼續著自己所嚮往的山林種茶生活。我記錄貓空地區山中清幽的美,也記錄茶葉文化的魅力,我記錄張大哥的茶農生活,更記錄他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導演 張舒程 2011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佳作|10min30sec 擁有健康的身軀但卻身處不健康的環境和家園,有何意義?一個平凡務實的蚵農─阿水師,在中風後仍激動堅持的參與社區環境的保護行動。努力做了一輩子的蚵田,成就了一個家。但如果環境失去了,一切都將回不來了!勞動一輩子的意義不在於溫飽而已,老人家謙卑的向神明祈願:創造美麗的王功庄,創造家庭幸福美滿。為了將土地環境留給子孫,阿水師不惜以年邁的身軀誓言保護土地......
導演 林章展 攝影 張金煉 2011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佳作|9min 淇銘和君潔自出生即患有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只要稍微碰撞就會骨折,雖然 能走,但淇銘在人生的前25年,他從未出過家門一步,每天只能望著外面的天空渴求自由,直到淇銘遇見臺灣第一個玻璃娃娃大學生─君潔,他的人生才有了改變。君潔從日本學成歸國後,將殘障者「自立生活」的概念帶入臺灣,也將淇銘帶出黑暗。淇銘、君潔惦念著當初迎向社會生活的感動,為了照顧更多殘障者,他們倆籌組了自立生活協會,為殘障者發聲,舉辦活動,也爭取更多空間,但在臺灣,他們不受重視,只能靠著在路邊募款、義賣,來獲得些許經費,甚至還得自掏腰包。一切,只為了帶更多人走出黑暗。
導演 李美儀 攝影 王麗婷 2011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10min27sec 在地、人、情感─印象中,爸媽最喜歡買菜的地方,此起彼落的叫賣聲,街坊鄰居閒話家常的空間,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饒富濃厚的鄉土人情味,這裡是社區訊息的交換中心,更是媽媽私房菜的寶庫。傳統、人、生活─記憶中,無論半夜或清晨,總是看見他們來回穿梭的身影,為了生活也為了家庭,不論多辛苦,他們依然努力打拚,他們是一群樂天知命的市井小民。
導演:郭南宏 攝影 郭南宏 企劃 林麗如 2011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佳作|10min30sec 有人說「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來形容城市的快速變化。城市變化快,傳統行業跟不上時代腳步,過去有些行業曾經有著亮麗的表現;而現在時代的更迭,也創造出很多的新興行業。兩者相對照之下,大城市的小角落裡,永遠有你看不到的產業生命力。像是製墨師傅陳嘉德,一年四季不曾停工,謹記福州老師傅遺訓,文房四寶製墨工藝永留臺灣,即使日韓出高薪聘請,他仍然留在巷弄裡的工廠,揉製出最高品質的手工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