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蔡瑋馨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10min25sec 許多人都以為在工廠工作的「黑手」才是勞工,卻不知街頭藝術家、音樂演奏者也是勞工。以老樂師為主角,用音符訴說城市發展史的興衰。最輝煌的時代,40年前老樂師們一晚的演奏可以買好幾棟房子。隨著娛樂行業多元發展,樂師們逐漸被人們遺忘,光鮮華服逐漸暈黃,失去舞台,只能緬懷過去。演奏是畢生志業,最大的願望是爭取更多的演奏機會,讓爵士樂繼續舞動城市。
導演:吳學禹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54sec 高雄港的滄桑史,碼頭工人最知道。 輝煌的年代已經走遠,幾十年前,高雄港曾是世界第二大貨櫃港,養活上萬名碼頭工人。但時移事往,大規模的機械化,加上高雄港的排名節節下降,如今只剩下三千名碼頭工人。在民營化的風潮下,多數碼頭工人成為臨時雇員,過著沒有福利保障,有一天沒一天的生活。走在空盪盪的碼頭,碼頭工會幹部憂心忡忡的焦慮感,透過鏡頭在我們腦海裡嗡嗡作響,久久未散。
導演:蔡一峰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52sec 電力公司的員工怕不怕電? 答案是,「怕死了!」每天與電為伍的他們,最清楚電的可怕。幾個月前,魏伯伯帶領3名臺電員工,在變電所內被高壓電弧灼傷,造成1位同仁死亡,3人灼傷的工安意外。更多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電力公司的員工上山下海,和電拼搏,與死神為伍,不論刮風、下雨還是颱風、走山,他們全年無休翻山越嶺,看護我們的生活和幸福。
導演:江建智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51sec 如果選鎮長,是比認識的人夠不夠多,那郵差先生應該可以高票當選。 林爸爸是南部小鎮的郵差,每天騎著老機車來往100公里,25年來每天在玉井到楠西之間往返,人們看到林爸爸,熟悉的像家人,下午4點下班後,林爸爸回到自己的家,搖身變成了照顧果樹的農夫,繼續在果園裡工作到晚上。 小時候曾以為父親的工作很輕鬆,每天像遠足到處兜風,現在才發現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是郵差父親持之以恆的人生成績單,從不讓人等待落空,準時送達。
導演:黃惠偵 2009年國際移工關懷獎特優|10min09sec 菲律賓朋友烏將,在臺灣工作的第一個月薪水:329元。 帶著菲律賓人的樂觀天性,烏將把這件事情當作笑話來講,他說,連在菲律賓,都沒有領過這樣低的薪水。遠渡重洋來臺灣,為的是存一筆錢,回家鄉蓋一棟房子,而那張夢想家的藍圖,就貼在每天睡覺,暗不見天日的木板小床邊。幾天後,烏將回國了,臨上飛機前,他才撤下歡笑的面具,對著鏡頭,沒有返家的歡樂,只留下美夢破碎的失望表情,還有我們的心痛。
導演:張嵩岳 2009年原住民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23sec 如果有天醒來癱瘓在床,我們還能樂觀期待明天嗎? 原住民朋友烏賽卻可以。原本工作受傷後,頸椎癱瘓的他,被困在床上多年,連翻身都要人幫忙,一想到自己的遭遇就留下男兒淚水。但有一天蝴蝶飛入病床,外婆告訴他,蝴蝶會帶來希望。而奇蹟果然來臨了,在同為頸椎傷友育賢的幫助下,他開始了第一份受傷後的工作,在紫蝶谷裡發送傳單。如同烏賽工作時的宣傳標語,「幫助蝴蝶,找到回家的路。」烏賽找到的,除了家,還有希望。
導演:林曉宣 2009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40sec 每個街友,都有一本人生故事,一個夢。本片記錄街友們的生活面貌,也看見許多街友的生命故事。街友多數身懷絕技,有自己的專業技能,一點也不像外界給他們的負面形象。更意外的是,街友的自殺率是最低的,一無所有的他們,擁有最強悍的生存意志,在隨人顧性命的時代,展現生命的韌性。這些不同於現代人的特質,透過紀錄片,讓大家更了解他們。只有「了解」,我們才能跨越偏見,看到包容和人性。
導演:卓文慶 2009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特優|9min12sec 命運,是自己創造的。 15年前從4樓跌下,頸椎受傷、全身癱瘓的陳老闆,一度被宣判為植物人,奇蹟似康復的過程中,屢屢遭受歧視的眼光,不但復健被拒絕,連自行創業養雞都得忍受旁人的訕笑,沒有人相信一個遭遇重度癱瘓的人,可以經營一座養雞場,但陳老闆不相信大家說的命運只能逆來順受,把養雞的工作當做每日復健,最後創造了希望農場,養育上萬隻蛋雞,也創造了奇蹟。他堅定的說:「沒有不可能,問題只在你的心態。」
導演:陳榮瑞 2009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特優|10min25sec 再過幾年,打鐵店即將絕跡了。 趨勢大師詹宏志曾經提出一種觀察社會的方法,他認為新事物的出現,背後代表一種新生活型態的崛起,當然也意味舊模式的消滅。打鐵店,過去每個鄉鎮都有一兩間,主要生產各式農器具,隨著農業的沒落,一家店一年生產的鋤頭不到三把。60多歲的老師傅們對於這樣的發展了然於心,但打一天就要有一天的骨氣,老師傅們仍舊每天拿起大鐵鎚,叮叮敲打著人生最後的回憶我們衷心期望,打鐵人的精神,從此後繼有人,不被遺忘。
導演:林錫爵 2009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特優|10min08sec 60歲退休,是現代人的生涯目標,但有人不以為然。 75歲的打鐵老伯,居然連週日都在工作。彎著腰、動作有些遲緩,但老伯眼神裡的毅力卻不曾退休、從未磨滅。老客戶們對於這樣的鐵人精神,都非常敬佩而尊敬他。最近老伯的打鐵店,來了一個學徒,老師傅講著一口不流利的國語,耐心教導還在唸國中的學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學下去。我們衷心期望,打鐵人的精神,從此後繼有人,不被遺忘。
導演:柯仁堅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7min45sec 老故事的開場,總是說鄉下孩子來到都市尋找夢想。臺灣幾十年來的發展史,就建立在這樣的主軸 上,不斷合弦共鳴。本片採用了MTV的剪輯手法,搭配濁水溪樂團的歌曲,唱出這群異鄉勞工,如何離鄉背景獨自走闖人生路的心聲,有自傷自憐,也有樂觀莫名,五味雜陳的隨著音樂攪和,翻騰著我們熟悉的共同記憶。原來夢想就在生活裡逐漸發酵。
導演:張育瑋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9min25sec 客家人對鄉土有種難以言說的深情,劉銀富就是這樣的人。 美濃長大的客家孩子,當兵後離家到異地工作,現在在環保局工作,離鄉數十年來早已在外落地生根,但一回到故鄉,在田間小路裡鑽進鑽出,對農事和故鄉的點滴如數家珍,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劉銀富是屬於美濃的。總有一天,漂泊的遊子要回到故鄉,流浪的旅程即將到站,劉伯伯回鄉的願望,祝福他能夠早日實現。
導演:蔡明澤 2009年一般勞工關懷獎佳作|10min01sec 當過媽媽的女性,一定知道「媽媽手」。但需要多少的辛勞,才會造成媽媽手? 張阿姨每天凌晨1點出門到魚市上班,工作就是重覆處理大量的魚貨,媽媽手是長年過度使用手腕,累積下來的老毛病。為了子女一點也不說苦,依舊認真工作。老闆看在眼裡,偷偷花了幾千元買了藥讓張阿姨吃,阿姨心裡非常感謝,咬緊牙關,為了生計也為了報答老闆,媽媽手就這樣從不停歇。淡淡地敘述張阿姨的小故事,卻有種溫暖厚實的人情味。
導演:林滿促 2009年沒落產業文化關懷獎佳作|6min56sec 說起麵線,70多歲的阿嬤笑得很靦腆,彷彿說到她的情人一般害羞。 從7歲開始學做麵線,60幾年來,阿嬤的人生和麵粉一直和在一起。現在兒子繼承家業接起了她的擔 子,早該退休頤養天年,但閒不下來的她,仍舊天天到製麵廠幫忙。阿嬤透過一雙歲月無休的手,將麵線一絲絲的展延拉長,她對傳統手藝的精神,就這樣一絲絲的綿延下去,生生不息。
導演:陳心禾 2009年身心障礙勞工關懷獎佳作|9min54sec 2歲失去了聽力,陳心禾卻沒有失去她的鬥志。 認真還不足以形容這位女孩,她抓住機會努力學習各種才藝,熱愛投資自己,將每一個興趣化為收入來源,包括繪畫、拼布、多媒體標題製作等領域,雙手賺來的錢,又請來美語家教,教導她唸ABC字母和拼音,就這樣賺錢、學習、再賺錢、再學習。 這就是心禾的人生,我們不得不敬佩,在無聲的世界她找到了自己。
導演:杜振德 2009年原住民勞工關懷獎佳作|5min40sec 「每一條織布的線條都有她各自的生命,從獨立到匯聚,與其他線條共同編織出屬於他們的美麗,線條本身不需要光芒畢露,只要內斂的襯托出布的美好,就是它存在的唯一依歸。」 這些話,是泰雅族的媽媽過逝前,透過泰雅織布的道理,告訴叛逆女兒的話。20年後,女兒才明白,媽媽告訴她的,其實是處世的人生哲學。來不及參加媽媽的告別式,女兒20年後,穿過泰雅織布的記憶,追憶她對母親的懊悔和思念。
導演:吳和樸、周心宇 2009年國際移工關懷獎佳作|10min 這一夜的東港碼頭,非常印尼。 一群印尼籍漁工坐在漁船碼頭邊,唱著故鄉的歌曲,南島人民獨有的開朗笑聲和骨子裡的音樂靈魂,沖淡了異鄉工作的寂寞,每個異鄉靈魂背後,都有一個渴望和夢想:年輕的小夥子希望能夠買輛摩托車、當了爸爸的希望能存錢蓋棟房子給老婆小孩。當黎明來到,他們離夢想又將近了一步。讓我們祝福這群朋友,早日實現願望。
導演:高志豪 2009年國際移工關懷獎佳作|7min40sec 來自澳門的僑生阿gee,高中畢業後來臺唸大學傳播系,畢業後沒有回澳門,反而一腳踏入臺灣媒體圈,一圓自己的媒體夢。但政府總是會給些難題,只有達到月薪4萬的最低門檻,僑生們才能留在臺灣繼續打拼。因此阿gee只要是工作,一律來者不拒,抱持努力學習的態度,不斷累積經驗。 他的願望只有兩個,希望大家不要嘲笑他的口音,他一點都不是搞笑火星人;早日獨當一面,當個專業的媒體人員。